中华秋沙鸭基础信息

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又称鳞胁秋沙鸭,因模式标本产于中国而得名,是一种分布局限于东亚的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体长 55-60 厘米,雄鸟头、颈黑色而泛绿色光泽,具长羽冠,背黑色,下体和前胸白色,两胁具明显的黑色鳞状斑。雌鸟头、颈栗褐色,羽冠较短,眼先和过眼纹深褐色,上体灰褐色,颏、喉、前胸和下体白色,两胁具鳞状斑。虹膜褐色,喙狭长而尖端带钩,鲜红色,尖端明黄色,脚橘红色。

中国秋沙鸭偏好清澈多鱼的溪流、江河、湖泊和水库。繁殖于中国东北部、 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北部,过境经中国东部和中部,越冬于中国中部和南部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朝鲜半岛,少量也在东北的不冻河越冬,也在华南、台湾岛、日本和东南亚越冬。

中华秋沙鸭的全球种群变化

中华秋沙鸭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便以成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以见其濒 危程度由来已久,IUCN 红色名录也从上个世纪 90 年也将其列为易危物种,并在 2002 年升级为全球濒危物种,全球数量成熟个体在 2400-4500 只之间(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根据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历年出版的全球水鸟种群评估报告显示,中华秋沙鸭全球种群数量不到 10000 只,且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评估年份 种群数量 1%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1994 4000-4000 40 下降
1997 3600-4500 40 下降
2002 3600-4500 40 下降
2006 1000-2500 18 下降
2012 2400-10000 50 下降

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 中华秋沙鸭全球种群数量评估变化表(数量单位:只)

俄罗斯的科学家和国内的科学家均对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俄罗斯科学院的 Diana 教授通过对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繁殖地的繁殖种群分析,推断出中华秋沙鸭的全球种群大致在 1940 对(Solovyeva7 2014)。北京林业大学曾晴博士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江西和湖南的越冬种群分析, 推断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大概在 3,561 ± 478 只(Zeng 2015)。

中华秋沙鸭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世界现存总数量估计不足3000对。中华秋沙鸭适宜栖息地多为清澈的水域,且分布地与中国人口稠密区重叠,散落在中东部各大水系,多为水源地,其种群健康指示着河流与水库的水质健康,关系到水源安全,及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

对中华秋沙鸭越冬状况的持续认识

越冬中华秋沙鸭在中国南方省份的早期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 为Ogilvie-Grant在湖南西北部沅江(黔阳)的记录。到上世纪40年代,对中华秋沙鸭越冬地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东部长江下游和东南部的福建,甚至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对其活动特点和分布情况都还知之甚少。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 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 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才确凿地证实了黄河流域以南,特别是长江流域存在中华秋沙鸭的大量越冬种群。

越冬中华秋沙鸭的调查

制订合理的保护对策, 需要准确了解该物种基本状态与变化趋势,而这依赖于海量监测数据做基础。尽管国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已经几十年,但是,因为收集和整理数据, 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仅靠科学家和人数有限的专业保护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针对中华秋沙鸭等鸟类的系统调查与监测工作几乎从未开展,为此从2014年开始实施,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朱雀会)以该物种为对象,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国家地理学会空气与水保护基金等支持下,和在华北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大区域,包括黄河中下游支流、淮河及支流、长江各大支流、钱塘江、瓯江、闽江上游支流、珠江上游支流等各大水系中,组织开展四次连续的同步监测。这是国内迄今为止针对某一特定鸭类最大规模的越冬情况调查。该调查涵盖了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参与的观鸟会、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和群体共100多家,累积有2000余人次的观鸟爱好者、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调查,获得了大量基础数据,识别了一批稳定的越冬地点,推动了包括湖南桃源沅水湿地公园、湖北松滋洈水湿地公园等保护地的建设及保护行动的开展。

中华秋沙鸭喜欢清澈的流水,对水域环境非常挑剔,是检测水环境质量的很好标识,它们选择的河流、水库,很多是当地水源地甚至是饮用水水源地,是当地“母亲河”的上游,是可以直接引发社会各方关注的环境热点。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包括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经停地,基本是在中国人口密度对比线(黑河-腾冲线)以东,都是中国人口密集的省份。相比一些珍稀物种栖息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跟大多数人口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中华秋沙鸭栖息的水域环境与中国 90%以上人口的用水需求息息相关。调查开展的同时,也通过宣传传播活动,扩大社会对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的水体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工作展望

通过四次大范围的越冬种群同步调查活动,对这一国际濒危物种的种群、重要越冬分布区等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与已知其全部种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继续开展监测与调查,以更全面了解其越冬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持续的大范围监测工作还有赖于更多社会公众作为公民科学家的加入。

另一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决定了湿地的有效保护必须依赖全社会的参与。仅凭湿地保护工作者的努力杯水车薪。因此更多的社会大众和利益相关方关注湿地和依赖湿地生存的物种的保护,共同参与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